4月22日上午10时,由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和江苏博子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举办的“产教融合、协同教育新生态”线上会议如期进行。会议围绕“产教融合”和“教育新生态”为主题,邀请企业专家和行业大师进行详细论述。
产教融合是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,积极开办专业产业,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,相互支持,相互促进,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,科学研究,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,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。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,是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。
通过这次学习,我对新时代下的“产教融合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及几点思考:
一、教师水平得到有效提升
在产教结合的实施过程中,为教师提供了实践的平台。我们的专业教师在生产一线进行见习和实践,获得了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、提高专业素质的机会。教师们得到了锻炼和成长,教师专业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。一批具有真才实干的专业教师队伍逐步成长起来,这为学校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,成为学校的一笔巨大财富。
二、校企文化得到有效融合
在产教结合的实施过程中,企业管理制度逐步迁移到实训基地的管理过程中来,推进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。企业文化进入了学校,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。接受企业文化辐射、推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,是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无缝对接的重要保证。我们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宣讲企业精神、企业文化,创造学生与企业直接对话的机会,引导学生自觉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。
三、育人成本得到有效补充
客观地说,学生“真刀真枪”地实习,其实习原料的损耗,学校是难以承受得起的。产教结合过程中,企业将这笔开支承担下来了,同时,还承担了不合格产品的耗材。此外,企业还对机器设备的折旧付与相应的费用,并带来一些生产设备;对积极上进、表现突出的学生设立了“奖学金”。这些对学校育人成本都给予了相当的补充。
产教结合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,生产是基础,但必须服务于教学,这是处理产教结合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。我认为产教结合的实施,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状况下,不能外包给校外,专用于产品生产,不管“教”,成为变相的校办厂;也不能由校内人承包,更不能完全由学校名义来组织。那样,企业优势进不来,还将是原来的学校实习工厂。因此,还是要在“结合”上深入研究,探索机制。企业追求经济效应,我们追求成才效应,两者“结合”的完善程度,决定着产教结合的总体水平。